hi,我是Kim,臺灣人,最近幫開寵物店的朋友照顧幾隻烏龜,才發現這些慢活小傢伙竟有如此多學問!從水龜到陸龜,不同烏龜品種的習性、飲食、環境需求差異之大,完全顛覆我過去對烏龜的認知。像是朋友店裡那隻愛撒嬌的紅耳龜,見到人就會遊來討食;而角落那隻蘇卡達陸龜,則總是用一副哲學家的眼神打量世界。這次特別記錄下照顧心得,不只是想分享給同樣被龜龜魅力吸引的新手,更希望能讓大家更瞭解這些古老生物的獨特之處。
目錄
烏龜品種:棲息地決定一切
別以為龜都一個樣!牠們的生活習性可是天差地遠。烏龜品種主要可以分成三大派系,這點在挑選烏龜作為寵物時,簡直是生死攸關的大事(龜命關天啊!)。
水龜派
這幫傢伙根本離不開水!看到牠們優雅地在水裡划動四肢,你就懂了什麼叫如魚得水(呃,是如龜得水?)。我在墾丁浮潛時常看到海龜(海龜也是廣義的水龜喔!),那姿態真是美極了。不過家裡養的寵物烏龜品種,尺寸和需求就差很多啦。
常見寵物水龜品種速查表
品種名稱 | 成體尺寸 | 台灣常見度 | 難易度 | Kim碎碎念 |
巴西龜 (紅耳龜) | 約20-30公分 | ★★★★★ (極常見) | ★☆☆☆☆ (入門) | 便宜好養,但長大後食量驚人!水質顧不好容易有殼病。 |
斑龜 (長尾龜) | 約15-25公分 | ★★★★☆ (常見) | ★☆☆☆☆ (入門) | 台灣原生種!個性溫馴,適應力強,很適合新手。 |
豬鼻龜 | 可達50公分以上 | ★★☆☆☆ | ★★★☆☆ (中階) | 完全水棲!鼻子超特別,但長超大隻需要超大空間!濾水系統要夠強。 |
鑽紋龜 | 約15-20公分 | ★★★☆☆ | ★★★★☆ (進階) | 花紋超美!但需要鹹水或半鹹水環境,水質管理較麻煩。 |
講到斑龜就心痛,之前在野外看過被人棄養的巴西龜搶佔原生斑龜的地盤…拜託大家養龜前真的想清楚,別因為一時可愛就衝動啊!
陸龜派
牠們可是標準的「旱鴨子」,丟進深水會溺死的!需要的是寬敞的活動空間、溫暖的曬燈和豐富的菜單(主要是各種蔬菜、草葉)。
新手最容易入坑的陸龜品種Top 3(我心中排名)
- 櫻桃紅腿象龜:體型適中(成體約20-25公分),個性活潑互動性好,對濕度要求比一些沙漠龜寬鬆些。臉頰紅紅的超可愛!但要小心別過度餵食水果。
- 赫曼陸龜(歐系陸龜):相對耐寒一點點(只是相對喔!),體型也屬中小型(西赫曼約15-20公分),適應力不錯。但要注意來源,避免買到野生個體。
- 四趾陸龜(俄羅斯陸龜):體型小(約15-20公分),價格相對親民。但牠們是標準的沙漠型,需要非常乾燥、通風極佳的環境,台灣潮濕天對牠們挑戰大!。
看到那些把蘇卡達或豹龜幼體養在小盒子裡的,我真的會忍不住翻白眼…這些可是未來巨獸啊!蘇卡達成體能長到60-80公分、體重可破百公斤;豹龜也能輕鬆達到40-60公分。沒個大庭院或超大室內空間,拜託千萬別碰!
半水棲龜派
這類烏龜品種最有趣,牠們的生活模式就是「我要水,也要陸地!」環境佈置上需要兼具水域和陸地區塊,通常陸地區的比例比水龜高,水域則比陸龜深。飼養難度…嗯,有點挑戰性。
- 箱龜類:像北美箱龜(錦箱龜、東部箱龜、三趾箱龜等),牠們有個超酷的技能——能把殼完全閉合保護自己!需要濕度較高的環境和落葉堆讓牠們躲藏。雜食性(吃蟲也吃菜)。互動性通常很好,但要注意牠們容易緊迫,而且需要較大的陸域空間。價格…通常不便宜。
- 柴棺龜、食蛇龜:這些是台灣珍貴的原生半水棲龜品種!但請注意:牠們都是保育類野生動物,私自飼養、買賣是違法的!在野外看到也請靜靜觀察就好。柴棺龜需要乾淨的溪流環境,食蛇龜則偏好森林底層潮濕環境。因為棲地破壞和非法捕捉,牠們的生存正面臨嚴重威脅。我曾在陽明山區遠遠見過一隻食蛇龜匆匆躲進草叢,那背甲色澤在陽光下真的很美,希望牠們能一直安穩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。
飼養烏龜
看到寵物店玻璃缸裡小小的、可愛的龜寶寶就衝動?慢著!選錯烏龜品種,對你和龜都是災難。
空間是王道:龜長大的速度超乎想像!巴西龜小時候一個掌心大,一年後可能大一倍。蘇卡達更是從乒乓球變籃球。永遠以「成體尺寸」來規劃空間!水龜需要足夠水深和游泳空間(長度建議至少是龜甲長的5倍以上),陸龜需要能走動、探索的範圍。
環境設置是關鍵:
- 水龜:強力過濾系統(龜超會製造污染!)、加溫棒、曬背台(配合UVB燈和熱燈)、乾淨的水質(常換水或強大過濾)。你受得了家裡有個需要不斷維護的小池塘嗎?
- 陸龜:夠大的飼養箱或圍欄、底材(磁磚反面、赤玉土、無菌土等)、UVB燈(絕對必要!幫助合成維生素D3和鈣質吸收)、熱點燈(提供攝氏30-35度的曬點)、水盆。濕度要求因品種而異(沙漠型要乾燥,森林型要潮濕)。電費和設備錢要考慮進去。
- 半水棲龜:水域+陸地的組合,通常陸地區比例較高,水域要能讓龜全身浸入。同樣需要UVB燈、熱點、良好的通風控制濕度。設置最複雜的一類。
時間與金錢成本:
- 時間:每天餵食、觀察狀況、定期清理環境(水龜清缸換水超累!)、定期帶去給專業爬蟲獸醫健檢(這很重要!龜生病症狀不明顯,等發現常太晚)。
- 金錢:設備購置(缸、燈具、過濾器、加溫器材)就是一筆錢。後續電費(燈具、加溫棒很耗電)、水費(換水)、食物費(陸龜食量不小)、營養補充品(鈣粉、維生素)、獸醫費(爬蟲專門獸醫少,診療費通常比貓狗高)。
壽命:
- 小型水龜(如巴西、斑龜)活個20-30年很常見。
- 大型水龜(如豬鼻龜)或陸龜(如紅腿、蘇卡達、豹龜)輕鬆超過40-50年,甚至活到80年以上都有可能!牠們可能比你活得還久!養龜絕對不是幾年的事,是一輩子甚至牽涉到遺囑(指定繼承照顧者)的承諾。你想過未來搬家、結婚、生子、出國、年老時,牠該怎麼辦嗎?
台灣原生龜種
生活在台灣,我們其實擁有一些獨特而美麗的原生烏龜品種,但牠們的處境讓人憂心。聊聊這幾位珍貴的鄰居:
- 斑龜 (長尾龜 – Mauremys reevesii): 最常見也最適應都市環境的原生龜。常在池塘、水溝、公園水池看到牠們探頭曬太陽。背甲有三條明顯縱稜,尾巴較長(雄性特別長)。雖然相對常見,但棲地縮減和路殺仍然是威脅。
- 柴棺龜 (黃喉擬水龜 – Mauremys mutica): 台灣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!牠們需要乾淨的溪流環境。背甲較扁平光滑,顏色變化大,頭部兩側有明顯的黃色條紋(這是牠們的招牌)。因為溪流污染、整治(水泥化破壞生態)、非法捕捉,野外數量極其稀少。有幸在東部某些保護區溪流見過,動作很靈敏。
- 食蛇龜 (黃緣閉殼龜 – Cuora flavomarginata): 同樣是一級保育類!生活在低海拔森林底層潮濕環境,是台灣唯一的箱龜類。腹甲有韌帶可以閉合保護自己。雜食性,確實會吃蛇、蚯蚓等。最大威脅來自棲地破壞(森林砍伐、開發)和非法盜獵(供應寵物市場或食用)。牠們的野外族群已岌岌可危。
- 金龜 (中華鱉 – Pelodiscus sinensis): 雖然名字有龜,但其實是鱉(軟殼、吻部突出像豬鼻)。在台灣低海拔池塘、水田曾經很普遍,但因棲地消失、水污染和過度捕捉(食用、藥用),野生數量銳減,也是保育類動物。
烏龜飼養Q&A:新手老手都該知道的事
Q:我想要養龜,第一次養推薦哪種烏龜品種?
養龜是重大承諾!真要推薦,「健康的斑龜」和「巴西龜」算是入門選擇(以水龜而言),因為牠們適應力強、容易取得、飼養資訊多。
Q:為什麼我的烏龜不吃東西?好擔心!
龜拒食原因很多:
- 環境壓力/不適應: 新環境、溫度劇變、環境太吵雜、常被抓起來把玩。給牠安靜穩定的空間,放點食物就走開觀察。
- 溫度太低: 這是主因!大部分寵物龜需要攝氏25度以上的環境溫度(陸龜曬點更要30-35度)才有食慾和消化能力。檢查加溫設備是否正常。
- 生病: 呼吸道感染、腸胃炎、寄生蟲、內部疾病等都會導致拒食。如果伴隨精神萎靡、嗜睡、浮水(水龜)/嘴巴開開呼吸/有分泌物、排泄物異常等,請立即找專業「爬蟲獸醫」!
- 挑食: 特別是長期餵單一食物(如只吃飼料或只吃某種蔬菜)。嘗試變化食物種類。
- 季節性食慾降低: 有些龜在換季或日照時間變化時食慾會稍減(但不會完全不吃)。
Q:聽說烏龜不用常餵?多久餵一次才對?
大錯特錯!餵食頻率和量取決於龜的年齡、品種、大小、健康狀況和環境溫度。
- 幼龜(背甲 代謝快,需要每天餵食1-2次,提供充足營養幫助成長。食物量大概頭部大小。
- 亞成龜(10-15公分左右): 可以每天餵一次或隔天餵一次。觀察牠們的活動力和體型調整,避免過胖。
- 成龜(背甲大小達該品種成體標準): 通常可以每2-3天餵一次,甚至有些大型陸龜一週餵2-3次即可。寧可餵少點也不要過量! 龜的代謝慢,過度餵食(尤其是高蛋白、高脂肪食物)會導致肥胖、內臟負擔過重、隆背(陸龜)、殼型畸變等健康問題。
- 關鍵: 觀察龜的體態!健康的龜,身體(頸部、四肢)飽滿但不會浮腫鬆垮,陸龜的腹甲應該是平的或微凹,不會突出。殼摸起來堅實。縮進殼裡時,皮膚不會明顯卡在殼緣外。
Q:養烏龜一定需要曬太陽燈和UVB燈嗎?窗邊曬太陽不行嗎?
室內養龜,提供正確的UVB燈和熱燈是基本中的基本,關係到龜的生死存亡,不能省! 當然,如果條件允許,在天氣溫暖(25度以上)、陽光充足且做好防護(防逃、防曬傷、防天敵如鳥類貓狗)的情況下,帶龜到戶外陽台或庭院直接曬真正的太陽(每次15-30分鐘,避免中午烈日),絕對是更好的選擇(UVB強度是燈具的數十倍)。但要小心別忘了牠們在外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