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名深愛在地食材與家常美味的臺灣囝仔(或囡仔),竹筍粥的清香鮮甜,絕對是烙印在味蕾深處的記憶。特別是當季的綠竹筍、麻竹筍,那股甘甜,熬進粥裡,絕了!這就來跟大家細細分享我對這道樸實卻動人美味的理解、秘訣,還有幾次差點搞砸卻意外領悟的經驗(笑)。相信我,看完這篇,你絕對想立刻衝去市場買筍!
目錄
食材準備篇:追著季節跑的美味起點
要做出一碗讓人回味再三的竹筍粥,食材的新鮮度絕對是第一道門檻!尤其是主角「筍」。
挑竹筍:
這可是成敗關鍵!我超愛用當季的綠竹筍做粥,它的肉質細緻、甜度高,煮久也不會太韌。麻竹筍個頭大、纖維稍粗,甜度也不錯,價格通常更親民。桂竹筍則多用來做筍乾或油燜,不太適合煮粥(試過,口感真的差很多)。挑竹筍看這幾招:
- 外觀: 選矮胖、基部寬厚的,通常肉多。筍尖緊密未展開、帶點金黃色澤的最好(太綠的可能較老)。外殼濕潤有光澤,底部切口新鮮不發黑。
- 手感: 拿起來沉甸甸的,感覺水分足。輕輕掐掐底部,能掐進去一點點的比較嫩(太硬的肯定老)。
- 氣味: 聞起來有股清新的筍香,帶點土味是正常的,但絕對不能有酸味或其他異味!
-
我的慘痛教訓: 有次貪便宜買了外觀勉強但手感偏硬的筍,結果處理時纖維粗到完全咬不動,整鍋粥毀了一半... 只好默默撈出筍塊,變成“無筍粥”。
必備配角:
- 豬肉: 我喜歡用一點豬五花肉絲或梅花肉丁,帶點油脂,煸炒過後的香氣是竹筍粥的靈魂之一!不喜歡肥肉?用豬裡脊肉絲也可以,但醃肉時加點油會更滑嫩。
- 蝦米或乾香菇: 這兩個是鮮味的秘密武器!我偏好用蝦米,泡軟後切碎,爆香時那股鹹香海味,跟筍的清甜超搭。乾香菇泡軟切丁也是不錯的選擇,提供另一種層次的香氣(香氣風格完全不同)。有時我也會兩樣都加一點點。
- 油蔥酥: 臺式經典!買現成的或自己炸都好,最後撒上粥面,香氣撲鼻,增加口感。
- 米: 我個人偏愛在來米(粳米)或混合一點點糯米(比例不超過1:5),煮出來的粥口感綿密適中。純蓬萊米(蓬萊米)煮出來會比較糊一點,看個人喜好。重點:米洗好要先泡水至少30分鐘! 煮時才容易開花、節省時間。
- 高湯 vs. 清水: 講究點可以用柴魚高湯或雞高湯,味道會更濃鬱有層次。但坦白說,用清水也能煮出清甜好滋味,筍和蝦米本身的鮮味就很足了。我家通常都用清水,省錢省事。
調味夥伴:
- 鹽: 基本調味,最後再調整。
- 白胡椒粉: 點睛之筆!提鮮暖胃,必加!
- 香油: 幾滴在起鍋前,增加香氣。
- 米酒(可選): 醃肉或爆香時去腥增香。
-
我的小堅持: 竹筍粥講究清甜,我通常不加醬油、味精。蝦米和筍的天然鮮味足夠了!

臺灣常見煮竹筍粥用筍種比較
| 筍種 | 適合度 | 甜度 | 口感 | 價格 | 季節 | 個人心得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綠竹筍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★★ | 細緻、嫩脆 | 中高 | 5-10月 (盛) | 首選! 甜度高、口感好,煮粥絕配。 |
| 麻竹筍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★☆ | 較粗、有咬勁 | 親民 | 5-9月 (盛) | 經濟實惠的好選擇,甜度不錯,挑嫩點部位切小丁更好。 |
| 烏殼綠竹筍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★☆ | 接近綠竹筍 | 中 | 約5-11月 | 綠竹筍替代品,表現也不俗。 |
| 桂竹筍 | ★★☆☆☆ | ★★★☆☆ | 纖維粗、略澀 | 親民 | 4-6月 | 不推薦! 適合油燜、煮湯,煮粥口感不佳。 |
| 桶筍/真空筍 | ★★☆☆☆ (應急) | ★★☆☆☆ | 軟、風味較淡 | 低 | 全年 | 非當季不得已才用,風味差很多,記得先沖洗去酸味。 |
(註:★越多表示越佳)
食譜比例篇:掌握黃金公式,輕鬆駕馭
食譜是參考,但掌握好基本比例,更容易成功。這是我試過幾次後覺得最剛好的份量(約4-5人份):
- 主角: 新鮮竹筍 (去殼後) 約 300-400公克 (這很重要!筍要多才夠味!)
- 靈魂肉類: 豬五花肉絲/梅花肉丁 150公克
- 鮮味炸彈: 蝦米 1大匙 (滿滿的) 或 乾香菇 3-4朵 (泡軟切丁)
- 基底: 米 1米杯 (約160ml)
- 水/高湯: 10-12米杯 (約1600-2000ml) - 水寧可多不要少,中途可調整。
- 爆香三寶: 蒜末 2-3瓣、紅蔥頭末 2顆 (或用現成油蔥酥代替)、豬油或植物油 1.5大匙
- 調味: 鹽 適量、白胡椒粉 1/4 - 1/2小匙、香油 少許
我的彈性調整: 有時家裡人多或想煮一大鍋當兩餐,我會把米加到1.5杯,水和筍肉也等比增加。重點是水和米的比例大約抓在10~12:1,喜歡稀一點就12,喜歡稠一點就10。竹筍的量千萬別省!它是竹筍粥美味的核心來源!
料理實戰篇:耐心熬煮,香氣滿屋的魔法
好啦!重頭戲來了!跟著步驟走,其實一點都不難,就是需要點耐心等待粥變綿密。
前置作業 (別偷懶!):
- 米洗淨,用冷水浸泡至少30分鐘 (泡到米粒可以輕鬆捏斷更好)。
- 竹筍去殼,切掉底部粗纖維,切成小丁或薄片(我偏好小丁,口感更融合)。切好可以先泡冷水防止變色(加幾滴白醋更好)。
- 蝦米用溫水泡軟(約10-15分鐘),瀝乾切碎(泡的水可以留一點點加入粥裡,別浪費鮮味)。
- 乾香菇泡軟(約20-30分鐘),擠乾水分切丁(香菇水也可以留用)。
- 豬肉用少許米酒、鹽、一點點白胡椒粉、半茶匙油抓醃一下(醃10分鐘就好)。
- 蒜頭、紅蔥頭切末備用。
爆香!香氣來源:
- 取一個深鍋或厚底湯鍋(煮粥不易黏底),燒熱1.5大匙油(用豬油更香喔!)。
- 先下蒜末、紅蔥頭末(如果用生的),中小火煸炒到金黃飄香。小心別焦了!焦了會苦!
- 加入切碎的蝦米丁(或香菇丁),繼續翻炒,把那股濃鬱的鮮香味徹底逼出來!
- 接著放入醃好的豬肉絲/丁,炒到肉色變白,表面有點焦香。這時整鍋香氣已經非常誘人了。
主角登場:
- 把瀝乾水分的竹筍丁/片倒進鍋裡,和爆香料一起翻炒均勻,大約炒個2-3分鐘,讓筍吸收香氣。這時可以淋一點點米酒嗆鍋(可省略)。
加水煮滾:
- 將10米杯的冷水(或高湯,或泡香菇/蝦米的水+補足清水)倒入鍋中。轉大火煮滾。
- 重點來了: 水滾後,再把泡好瀝乾的生米倒進去!這樣米粒比較不會沉底黏鍋。(先下米再煮滾容易糊底)
耐心熬粥:
- 維持大火,讓粥保持沸騰狀態,用勺子朝同一個方向稍微攪拌一下,防止米粒沉底黏鍋。煮約5-10分鐘(視火力),直到米粒開始膨脹、湯汁有點變濁。
- 這時轉小火!對,就是小火!蓋上鍋蓋,但要留一個小縫(防止溢鍋)。讓粥慢慢地煨煮、燜爛。
- 接下來的30-40分鐘,就是考驗耐心的時刻。每隔10-15分鐘,記得開啟鍋蓋,用勺子從鍋底往上攪拌,避免黏鍋底。你會看到米粒越來越開花,湯汁越來越濃稠,竹筍的顏色也變得更加溫潤。香氣瀰漫整個廚房... 啊,幸福!
關鍵調味:
- 煮到米粒完全開花,粥體達到你喜歡的濃稠度(不夠濃可以再小火煮一會,太濃就加點熱水調整)。這時再加入鹽和白胡椒粉調味。鹽一定最後加! 太早加鹽,米粒不易煮爛。
- 試試味道!鹹淡夠了嗎?筍的甜味出來了嗎?胡椒粉夠不夠香?不夠就再補一點點。
- 關火前,滴上幾滴香油提香。
最後點睛:
- 盛入碗中,一定要撒上滿滿的油蔥酥!這絕對是臺式竹筍粥的靈魂點綴!
- 喜歡的話,可以再灑點香菜末(芫荽),增加清新感(我家小孩不愛,我省略)。

為什麼我的竹筍粥就是比外面賣的更有「家的味道」?
秘訣其實藏在幾個小細節裡,外面店家為了效率或成本不見得會這樣做:
- 自己爆香紅蔥頭: 現炸的紅蔥酥香氣絕對碾壓放很久的成品。
- 蝦米/香菇切碎: 讓鮮味分子更容易釋放到粥的每一處。整隻丟進去?效果差很多!
- 豬肉先炒香: 把豬油的香氣炒出來,融入粥底。
- 米粒先浸泡: 縮短熬煮時間,米心更容易透,口感更綿密。
- 耐心的小火慢煨: 讓竹筍的甜味、米粒的澱粉質、爆香料的香氣,有足夠的時間互相融合、滲透。急火快煮?味道就是差了一點層次。
- 「筍」多就是任性: 毫不手軟地加竹筍,每一口都吃得到滿滿的筍丁,那份滿足感完全不同。

竹筍粥 Q & A (簡單回答)
Q:竹筍粥可以隔夜吃嗎?
A:可以。但隔夜的竹筍粥會變得更稠(米吸水),再加熱時可能需要加點水調整濃稠度。冷藏儲存建議1-2天內吃完,風味最佳。注意: 竹筍隔夜可能會帶點輕微的發酵酸味(有些人感覺明顯,有些人還好),這是正常現象,加熱後通常不明顯。若酸味過重則不建議食用。
Q:沒有新鮮竹筍,用真空包裝筍或筍罐頭可以嗎?
A:當然可以應急,但風味絕對比不上新鮮筍!真空包裝或罐頭筍通常味道較淡、口感偏軟。使用前務必用冷水沖洗幾遍去除加工味(特別是罐頭筍)。建議還是以當季新鮮竹筍為主,才能做出最清甜美味的竹筍粥。
Q:煮竹筍粥一定要加肉嗎?可以素食嗎?
A:完全沒問題做素食版!省略豬肉。爆香部分用香菇丁代替蝦米(或兩者都用),用植物油爆香香菇丁、紅蔥頭、蒜末。高湯也可用蔬菜高湯或清水。重點一樣在於爆香步驟要做足,讓香菇的香氣充分釋放,這樣煮出來的竹筍粥一樣非常鮮甜可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