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去爬山或走步道,心裡總會毛毛的,想著會不會踩到蛇?說真的,在台灣郊外遇到蛇的機會其實比想像中高。我記得有次在陽明山二子坪步道,一隻赤尾青竹絲就大剌剌趴在木棧道旁邊,距離我的腳大概只有半米,嚇得我瞬間定格。很多人以為蛇看到人就會跑,其實不一定啦,尤其夏天牠們常懶洋洋地曬太陽,根本懶得理你。
這篇文章就是要幫大家搞懂台灣常見蛇類,不是搞學術研究那種,而是真正實用的知識。你知道台灣有多少種蛇嗎?超過50種!不過別緊張,真正常碰到、需要特別注意的大概就那十幾種。今天就來聊聊這些鄰居的真面目。
講到蛇,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「有毒嗎?」。說實在,除非你是專家,不然從外觀判斷真的很難。以前我也以為三角形頭的才有毒,後來才知道眼鏡蛇的頭是橢圓形的啊!這種誤解反而更危險。
台灣常見蛇類排行榜:你認得幾種?
根據林務局這幾年的調查紀錄,還有爬蟲類社團網友分享的目擊頻率,我整理了一份真正在野外最容易遇到的台灣常見蛇類清單。記住這些傢伙的樣子,下次郊遊才不會自己嚇自己。
| 蛇類名稱 | 毒性 | 常見出沒地點 | 活躍季節 | 辨識關鍵特徵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赤尾青竹絲 | 有毒 | 全台低海拔山區、草叢、竹林 | 春末到秋初(最常被咬季節) | 全身翠綠,尾巴磚紅色,眼睛紅色(瞳孔垂直) |
| 龜殼花 | 有毒 | 全台低中海拔、農地、住家附近 | 溫暖季節(夜行性強) | 黃褐色身體,有大型深褐色斑塊像龜殼紋 |
| 雨傘節 | 劇毒 | 全台低海拔、農地、溪邊 | 春夏秋(尤其雨後) | 黑白相間環紋分明,頭部橢圓形 |
| 眼鏡蛇 | 劇毒 | 西部平原、農田、草叢 | 溫暖季節(白天活動) | 受威脅時頸部擴張呈眼鏡狀斑紋 |
| 錦蛇 | 無毒 | 全台低海拔至中海拔 | 春至秋季 | 大型蛇(可達3米),黃褐色帶黑色花紋 |
| 臭青公 | 無毒 | 全台普遍,都會區也可能出現 | 全年(夜行性) | 體型粗壯,灰棕色,受驚會噴惡臭液體 |
| 過山刀 | 無毒 | 全台低中海拔開闊地 | 白天活動(尤其晴天) | 身體細長可達2米,移動極快,黑褐色鱗片 |
| 紅斑蛇 | 無毒 | 全台低海拔、住家附近 | 溫暖季節 | 頸部有紅色斑塊,身體細長 |
| 白梅花蛇 | 無毒 | 全台低海拔、樹林底層 | 夜間或清晨 | 黑色身體有白色環紋或斑點 |
| 鉛色水蛇 | 微毒(對人影響小) | 水田、池塘、溝渠 | 夏季 | 身體粗短呈鉛灰色,常半身浸在水中 |
看到表格裡有毒的種類佔了一半,先別慌。
其實被蛇咬的機率很低,而且台灣常見蛇類中真正有致命危險的只有少數幾種。毒蛇通常也很怕人,除非被踩到或威脅,不然不會主動攻擊。
注意!遇到蛇最忌諱動手動腳:以前看過新聞,有人想把龜殼魚趕走,結果反被咬傷送醫。切記,保持距離才是王道。
台灣不同地區常見蛇類分佈
台灣常見蛇類的出現頻率和種類,其實跟你所在的區域有很大關係。下次去這些地方活動,可以特別留意一下:
北部地區(陽明山、烏來、北海岸)
赤尾青竹絲真的超級多!尤其是潮濕的步道邊或竹林。龜殼花也不少,夜間活動要小心。雨傘節在平地水邊較多。錦蛇在較少人為干擾的山區有機會看到。
我在陽明山看過赤尾青竹絲的機率,十次大概有四次會遇到,牠們真的很愛待在步道邊的矮樹叢。
中部地區(合歡山、溪頭、八卦山)
中海拔山區如溪頭,赤尾青竹絲、龜殼花、雨傘節都常見。臭青公常出現在農舍附近偷吃雞蛋。過山刀在開闊地很常見,跑超快。
南部地區(墾丁、阿里山、美濃)
眼鏡蛇出現比例比北部高得多,尤其在農田區。墾丁地區還能見到鎖鏈蛇(劇毒),雖然數量稀少但還是要注意。赤尾青竹絲仍是主流。
東部地區(太魯閣、花東縱谷)
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很多,雨傘節也常見。花東縱谷農田區偶有眼鏡蛇。山區則有機會遇到大型的錦蛇。
根據消防署統計,台灣每年約有1000人被毒蛇咬傷,其中約70%是赤尾青竹絲造成的,龜殼花約佔20%,雨傘節和眼鏡蛇則各約佔5%。記住這數據,你會發現真正致命的案例極少。
野外遇到蛇該怎麼辦?實用保命守則
講了這麼多台灣常見蛇類,重點還是碰到時怎麼處理。這部分絕對不能只講理論,我分享幾個真正有用的做法:
預防勝於治療:登山前準備
- 穿對鞋子:厚實的中筒或高筒登山鞋是基本,別穿涼鞋或布鞋就去走草叢多的步道。我有次穿運動鞋走草叢,差點踩到龜殼花,嚇出一身冷汗。
- 帶根棍子:不是叫你打蛇!是走路時先用棍子撥弄前方草叢(打草驚蛇),尤其經過落葉堆或石縫。
- 注意環境:蛇喜歡躲在石階縫隙、倒木下、岩石背光面。坐下休息前先看清楚。
- 時間選擇:避免清晨露水重或傍晚時分在草叢活動,這段時間蛇類較活躍。
狹路相逢當下反應
- 保持冷靜:這很難,但真的重要。多數蛇咬人都是因為被踩到或攻擊。慢慢後退拉開距離(至少2公尺以上)。
- 不要挑釁:千萬別拿石頭丟牠或試圖抓牠。即使無毒蛇也可能咬傷人。
- 拍照注意:想拍照記錄?可以,但請用長焦鏡頭或手機變焦功能,絕對別靠近。
- 繞道而行:如果蛇擋在路中間,給牠時間離開,或選擇繞遠路。我有朋友等過十幾分鐘牠才慢慢爬走。
特別提醒!坊間流傳很多辨別毒蛇的方法(如三角形頭、特定花紋)其實不可靠。台灣常見蛇類中,雨傘節和眼鏡蛇的頭都不呈明顯三角形。遇到不認識的蛇,一律當毒蛇看待最安全。
萬一被蛇咬了...急救步驟絕對不能錯
講到這個就嚴肅了。雖然機率低,但知道正確處理方式真的能救命。
- 保持冷靜,減少活動:緊張會加速血液循環。坐下或躺下,讓咬傷部位低於心臟位置。
- 確認蛇的外觀:這點超重要!用手機拍照或記住特徵(顏色、花紋、頭型、大小),但絕對不要再嘗試抓蛇。
- 移除束縛物:戒指、手錶、緊身衣物等趕快拿掉,傷口腫脹後會更難取下。
- 包紮固定:用彈性繃帶從咬傷處上方往心臟方向包紮(不要太緊,能伸進一根手指為準),並用夾板固定傷肢。這能減緩毒素擴散。
- 盡速送醫:打119或請人協助送醫。記住!台灣每間大型醫院都有抗蛇毒血清。
絕對禁止的行為
- 切開傷口:這會增加感染風險和組織傷害。
- 用嘴吸毒:不但效果差,吸的人也可能中毒。
- 冰敷或火烤:會造成組織壞死。
- 喝酒或喝刺激性飲料:加速血液循環。
- 使用止血帶:可能造成肢體壞死。
講個真實案例。
去年一位山友在坪林被龜殼花咬到小腿,他立刻拍照、包紮、打119。因為照片清楚,醫院馬上準備血清,他復原得很快。重點就是冷靜加正確處理。
台灣常見蛇類與生態:牠們其實很有用
很多人討厭蛇,覺得可怕又危險。但你知道嗎?台灣常見蛇類其實是生態系的重要角色。
- 控制鼠類數量:臭青公、錦蛇都是抓老鼠高手。一隻蛇一年能吃掉上百隻老鼠,減少農作物損失和疾病傳播。
- 維持生態平衡:蛇吃小型哺乳動物、鳥類、蛙類、昆蟲等,防止單一物種過度繁殖。
- 環境指標生物:蛇類對環境變化很敏感,牠們的數量和種類能反映當地生態健康狀況。
下次遇到蛇,除了害怕,或許也能想想牠們在環境中的貢獻。
我自己曾經很怕蛇,但接觸多了反而覺得牠們其實很美。只要保持適當距離和尊重,人蛇和平共處是可能的。現在看到有人無故殺蛇,都會覺得很不應該。
台灣常見蛇類疑問快速解答
如果蛇出現在院子或公共場所,沒立即危險的話,通常牠會自行離開。若進入室內或有安全疑慮,可通報當地消防隊協助處理(非緊急勿打119,找當地消防分隊電話)。切記勿自行捕捉,尤其是不認識的種類。
效果眾說紛紜。有些含硫磺或萘丸的成分可能有一定驅避效果,但絕非百分百可靠,且遇雨就失效。物理防護(如圍網、整理環境避免堆放雜物)更實際。
建議還是要看醫生。無毒蛇咬傷可能引起感染(蛇口腔有細菌),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。且一般人當下很難百分之百確定蛇的毒性。
以毒性強度來說,雨傘節和眼鏡蛇的神經毒最致命。但因為赤尾青竹絲數量多且分佈廣,被咬案例最多。鎖鏈蛇毒性強但數量稀少,罕見咬傷案例。
冬季蛇類會冬眠,活動減少,但台灣冬天不夠冷,尤其南部在溫暖的冬日仍可能看到蛇出來曬太陽。上山活動全年都應保持警覺。
- 清除雜物堆(蛇躲藏處)
- 修剪草叢,保持環境整潔
- 封堵地基裂縫、排水孔加裝細網
- 管理食物來源:處理好垃圾(避免引來老鼠),清除積水容器(減少蛙類)
說真的,寫這麼多關於台灣常見蛇類的資訊,不是要嚇大家不敢出門。了解牠們,反而是為了更安全、更自在地享受台灣豐富的自然環境。下次在野外看到蛇,不妨停下來(保持距離)觀察一下,你會發現牠們其實是相當美麗且獨特的生物。
台灣常見蛇類是我們生態環境的一份子,認識牠們、尊重牠們,學習如何與牠們和平共處,才是真正解決之道。下次戶外活動前,不妨再回來看看這篇,溫習一下重點,安全又安心地享受大自然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