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去南投爬山時,在溪邊看到一隻背甲特別漂亮的烏龜,朋友馬上喊出:「是食蛇龜耶!」。說實話,在這之前我對這種台灣特有龜類認識不多,那次相遇讓我徹底著迷。回家查資料才發現,這種龜的生存危機比想像中嚴重得多,而且很多人對牠們有嚴重誤解。這促使我花時間深入研究,整理出這篇完整指南。
食蛇龜(學名:Cuora flavomarginata)是台灣唯一的原生陸棲性淡水龜,背甲上那圈金黃色邊緣是牠最醒目的特徵。不過我要先打破一個迷思:牠們其實很少吃蛇!這個中文名字是早期觀察錯誤造成的誤解,反而讓不少人以為牠們很兇猛。
食蛇龜的生物特徵與習性
要辨認食蛇龜其實很簡單:深褐色背甲邊緣有鮮明的黃色鑲邊(所以英文名叫Golden-headed box turtle),頭部兩側有亮黃色條紋。成龜背甲長約12-20公分,體重多在500-800公克之間。
閉殼絕技與生存之道
牠們最厲害的本領是"閉殼"—腹甲中間有關節可以活動,遇到危險時能完全關閉甲殼,變成密不透風的盒子。我曾在動物園看過測試,連螞蟻都爬不進去!這種防禦機制在野外很管用,能抵禦大多數掠食者。
食蛇龜主要棲息環境
- 海拔500公尺以下丘陵地(陽明山、三芝常見)
- 溪流邊潮濕林區
- 竹林與灌木叢交錯地帶
- 廢耕農田周邊(需有水源)
日常活動模式
- 晨昏時段最活躍(避開正午高溫)
- 雨季活動頻率增加
- 冬季有休眠習性(非完全冬眠)
- 活動範圍約200-500平方公尺
食性真相大公開
食蛇龜的食譜可能會讓你意外:
- 主食:野莓、菇類、嫩葉(佔70%以上)
- 副食:蚯蚓、蝸牛、昆蟲幼蟲
- 偶爾加菜:動物屍體(腐食)
有次我和研究員聊天,他笑說在野外放置自動相機觀察,半年只拍到一次食蛇龜吃死魚的畫面,「吃蛇?我追蹤十五年都沒見過!」這徹底顛覆我對食蛇龜的印象。
台灣食蛇龜生存危機
講到食蛇龜的處境實在令人憂心。根據林務局最新調查,過去二十年野外族群量銳減超過60%,現在全台估計剩不到5000隻成熟個體。某些熱點地區像是新北三芝、石門,龜口消失速度更是驚人。
五大生存威脅
| 威脅類型 | 具體影響 | 嚴重程度 |
|---|---|---|
| 盜獵走私 | 每年查獲數百隻走私個體(主要銷往中國) | ★★★★★ |
| 棲地破碎化 | 道路開發切割棲地(路殺死亡率達15%) | ★★★★☆ |
| 非法寵物交易 | 網路社群私下交易(幼龜每隻黑市價約8000元) | ★★★☆☆ |
| 農藥污染 | 柑橘園農藥透過食物鏈累積 | ★★☆☆☆ |
| 野外犬隻攻擊 | 流浪犬群獵殺(尤其繁殖季集中時) | ★★☆☆☆ |
食蛇龜保育法律規範
台灣在1989年就將食蛇龜列為保育類動物,但很多人到現在還搞不清楚相關規定。前陣子有登山客把受傷的食蛇龜帶回家照顧,結果被開罰6萬元,這種案例每年都有十幾件。
重要法規整理
-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:禁止騷擾、虐待、獵捕、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
- 同法第35條:非法買賣可處6月以上5年以下徒刑,併科150萬罰金
- 同法第41條:飼養保育類動物需經主管機關許可(實務上幾乎不核發)
農委會林務局的陳技正告訴我,民眾最常犯的錯誤就是「撿回家養」:「去年有件案例是高中生把食蛇龜養在宿舍臉盆裡三個月,最後龜甲嚴重軟化。即使出於善意,未通報的私自收容仍屬違法。」
哪裡可以觀察食蛇龜
雖然食蛇龜在野外越來越難見到,但仍有幾個合法場所能安全觀察牠們。必須強調:這些場所的個體都是查緝沒入或救傷無法野放的個體,絕非野外捕捉而來。
台北市立動物園
兩棲爬蟲館內有專區展示,採用半自然棲地設計。我最欣賞他們用真實落葉鋪底的做法,食蛇龜能完全展現挖掘天性。
地址:台北市文山區新光路二段30號
開放時間:09:00-17:00(週一休館)
門票:成人60元
觀察建議:最佳時段是上午10點前,飼養員會進行環境整理
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
這裡收容大量走私救回的食蛇龜,設有教育解說區。不過要注意,急救站每年只在特定保育日開放民眾參觀。
地址:南投縣集集鎮民生東路1號
預約電話:(049)276-1331
參觀方式:需20人以上團體預約
特色:可看到食蛇龜野放訓練過程
陽明山國家公園
在二子坪步道周邊溪谷有機會偶遇野生個體,但切記「三不原則」:不干擾、不接觸、不餵食。五月清晨遇見機率較高。
最佳季節:5-9月
建議路線:二子坪→面天坪步道
注意事項:若發現個體請通報管理站,勿自行處理
食蛇龜保育行動指南
保護食蛇龜其實不必成為專家,日常生活就能實踐:
- 通報機制:發現受傷個體撥打1999或0800-000-930保育專線
- 檢舉管道:網路販售或盜獵行為可向林務局或保七總隊檢舉
- 棲地守護:參與台灣兩棲類保育協會的移除外來種活動
- 正確教育:分享食蛇龜生態知識(破除「吃蛇」迷思)
- 捐款支持:野生動物急救站等單位需要醫療資源
去年我參加過新竹的移除小花蔓澤蘭活動,才知道這種外來植物會完全覆蓋食蛇龜的覓食區域。志工說清除200平方公尺,就能提供一隻食蛇龜整季的食物來源。
食蛇龜常見問答
絕對不行!台灣所有野生龜鱉類都受保育法保護。去年屏東有民眾從網路購買食蛇龜被判刑4個月,罰金15萬。有人辯稱「買來放生」,但這種行為反而可能傳播疾病。
Q:遇到路中間的食蛇龜怎麼辦?先確認環境安全,用樹枝或手套輕輕引導到路旁草叢(避免直接觸碰)。記錄地點時間通報1999。切記勿帶離現場,研究顯示移置超過200公尺的個體存活率低於30%。
Q:食蛇龜會咬人嗎?極少主動攻擊。我做過實驗(在專業人員指導下),即使把手放在牠嘴邊,牠們也多半縮頭不理。防衛時的咬合力道約2公斤,相當於被曬衣夾夾到。
Q:為什麼食蛇龜保育如此重要?牠們是森林健康的指標物種,龜殼上的藻類與真菌共生系統具研究價值。更重要的是,作為台灣特有亞種(Cuora flavomarginata flavomarginata),一旦滅絕就永遠消失。
Q:如何辨識幼龜年齡?背甲環紋每圈代表一齡,但誤差達±2年。幼龜腹甲有明顯黑斑(如右圖示意),3歲後逐漸消退。不過非專業人員最好別捕捉測量,避免造成緊迫。
每次去動物園看食蛇龜,牠們總是縮在角落。保育員說這種警戒狀態,正是長期盜獵壓力造成的行為改變。真心希望透過這篇指南,讓更多人用正確方式關心這些台灣珍寶。畢竟,當我們失去最後一隻食蛇龜時,失去的不只是物種,更是這塊土地獨特的生命故事。